[前言]中国女排夺冠观后感评价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中国女排夺冠观后感评价19月25日,电影《夺冠》(原名《中国女排》)正式公映,带领全国观众重走中国女排40年拼搏之路。电影《夺冠》由陈可辛执导,张冀编剧,巩俐、黄渤、吴刚、彭昱畅、白浪、中国女子排球队领衔主演,李现、刘敏涛特别出演。该影片由阿里影业出品、淘票票联合发行。上映首日,《夺冠》票房近6000万元,提前一周打响了今年国庆档的“前战”。
电影《夺冠》首次展露三代女排奋斗征程的完整脉络。早在1980年代初,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巨大浪潮奔涌而至,彼时祖国百废待兴,国人急需振奋士气。此时中国女排横空出世,以七战全胜的姿态斩获中国三大球首个世界冠军,而后更是成就了世界女排史上首个五连冠的佳绩。女排姑娘们成为了全民的模范与骄傲,成为中国在80年代腾飞的象征。
40年来,中国女排凭借顽强拼搏、永不放弃的女排精神搏出了10个世界冠军。《夺冠》编剧张冀感叹:“中国女排一路都在创造奇迹,书写中国人的传奇,女排精神的核心正是中国蓬勃40年的密码。”女排精神代代流传,并被时间赋予更多意义。80年代叱咤球场的“铁榔头”郎平,2016年在万众瞩目下挂帅出征,带领新一代女排逆转战胜卫冕世界冠军巴西队,时隔12年重夺奥运金牌。
《夺冠》不仅汇聚了巩俐、黄渤等明星阵容,更是邀请2016年里约奥运冠军队加盟,朱婷、惠若琪、张常宁、丁霞、袁心玥等中国女子排球队队员本色出演,完美重现当年惊心动魄的中巴大战。一位80后球迷激动不已:“本来以为2020年再也看不到大型体育赛事了,没想到在电影院一连看了好几场经典排球比赛,还是沉浸式的!
影片对于真实性的还原也得到了认可。白浪和彭昱畅透露,片中老女排训练场馆的地板,是剧组从真正的漳州基地一块块搬运到拍摄地、一比一进行复原的,地板上甚至还有80年代的倒刺。女排队员朱婷惊叹:“真的和漳州基地一模一样!”这种走心的还原,正如陈可辛导演所说:“我们不是模仿秀,我们尽力做好每一个细节,希望让观众看到真正的女排精神和年代变迁。”
承载着中国女排这个宏大的题材,《夺冠》也开创了中国体育电影的先河,留下了珍贵的时代影像。有淘票票用户表示,“这个时代太需要女排精神了”、“这不是一部单纯的电影了,更是一个属于所有中国人故事”。《夺冠》的上映,也标志着出品方阿里影业继《烈火英雄》、《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等一批影片后,推出的又一部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的作品,也为国内电影市场主旋律商业片持续做出探索。
中国女排夺冠观后感评价2昨天首映《夺冠》,有人评价这是中国第一部体育大片,预估票房80亿!
中国女排精神!“胜不骄败不馁,坚守本心”才是真正的女排精神,无论你是体育运动员还是普通人,打心底里都要有一股子冲劲,一种信念!
暂且抛去巩俐的国籍不谈,用巩俐扮演郎平,有点太“美化”了郎平了吧?不!一位是现实活生生的、大家都熟悉的铁骨铮铮的巾帼英雄,世界当红体坛教练,巩俐为了贴近郎平形象,从发型、体态、表情、眼神、步姿等都神还原,连郎平驼背的毛病都没放过。差不多算是像素级还原。巩俐和郎平两者之间,无论是“身”、“形”、“神”、“韵”上,都散发着相似之处,巩俐也得算的上是身心合一,灵肉交融,毕竟是以真人真事为题材的影视创作,无论这部电影到底是为了票房?还是为了彰显英杰?都值得被尊重,值得一看!
郎平不仅是一位非常棒的国家运动员,也是一位心怀学生的老师。在赛场上,郎平奋力拼搏、秉持中国女排精神,场下,她能尽力体察到每位队员的情绪。退役后担任教练,训练出了无数出色的巾帼英雄,可以说,中国女排的里程碑上,一定会有“郎平”二字。只有像郎平这样,把自己的学生、把自己的国家,时刻挂在心上,用发展、和爱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才能培养出心性坚韧的国家干将。女排精神是什么?郎平说过:“不是一定要赢,而是明知道自己会输,也要一分一分地赢回来,不到最后不放弃,到了最后也不放弃!”
选角副导演从全国几千个女排运动员里挑选了最终的十几个给表演老师变魔术一样,把她们一个一个训练成演员,并且重建了80年代的漳州训练基地。在80年代留下了五连冠的奇迹辉煌。虽然说现在的人总是回忆之前多么多么厉害,显得有点自娱自乐,但这是不能缺少的一种情怀和记忆。影片开始时,彭昱畅饰演的青年陈忠和,作为陪打教练的身份缓缓走入女排训练基地,懵懂青涩,眼神闪躲不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去向哪里。正对应那个时代中国女排将要走向世界时的前夜,虽然迷茫但有目标,那就是拿冠军!
有趣儿的是,陈冲的女儿演了电影里郎平的女儿,郎平的女儿演了年轻的郎平,呃·····这有点绕啊!用郎平老师的原话来说:“你就是我!”带着这句话去观影,莫名有一种错乱时空,回到过去的感触,呐喊、哭泣、拥抱、欢呼都交织在130分钟荧幕当中。《夺冠》为什么要女排队员真人出演?我想,女排人的精神,不是能演出来的,需要内心有强烈的情感共鸣、有坚定的信念。每个时代的中国女排都有这一群可爱的姑娘们,她们不畏强敌刻苦训练!
好苦的是80年代落幕之后,一直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整整走过了30年时间,承受了太多终于释放了出来。除了女排刻苦训练时的苦楚,更多的则是默默无闻时期的坚守。小编在此想说的是“女排精神”不是用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的,但是只要你走进电影院看过这部电影,通过《夺冠》里的每一个镜头去感受去体会,就能知道女排精神是什么,就能知道“中国人,行的”、“中国人无所畏惧”的底气和根源是什么!
中国女排夺冠观后感评价39月25日,今年国庆档“五巨头”的首个种子选手,陈可辛导演的《夺冠》终于上映。该片首日排片占比29.5%,收票房5600万元,超过《八佰》夺得单日票房第一的宝座。
截止9月26日15时40分左右,影片上映2天票房已破亿。
《夺冠》上映首日,导演陈可辛也在微博发文分享了拍摄团队工作人员幕后的艰辛和努力,并感谢团队的付出。
曾执导过《中国合伙人》、《亲爱的》的这位著名导演感慨道:“我们这三年来,从编剧带着敬畏的心去做资料,再改编。选角副导演从全国几千个女排运动员里挑选了最终的十几个给表演老师,变魔术一样,把她们一个一个训练成演员。美术团队还原了(上世纪)80年代漳州基地的所有真实细节。摄影和制作人员日以继夜的艰苦拍摄。剪辑团队没完没了地把球赛展现到终于能使观众热血沸腾。后期团队把音响效果,画面调色,推到极致。当然少不了梅林茂老师画龙点睛的音乐。最后还有所有的演员,带着使命感去展现你们角色原型的风采。这一切,我陈可辛都放在心里。我们做的所有,都是为了今天,上场吧。”
确如陈可辛所言,这部主旋律体育大片从诞生到因疫情从春节档撤档,到重新定档、提档,创作的艰辛和等待上映的焦灼,导演最知 ……此处隐藏2357个字……p>另外,对关注中国女排运动的粉丝来说,最挑战眼力的是饰演“老女排”的那些姑娘,她们是各地的女排运动员,剧组此前对全国上万名排球运动员进行了海选,覆盖了大、中学校队,甚至省队。所以说,大家可以认起来了,可能有你们省队的队员哦。
而再进阶一点来说,对熟悉女排赛事的粉丝来说,可以从《夺冠》中发现陈可辛导演这次还全球“借”人了。片中几场国际比赛戏的对手演员也都各有来头:1981年中日大战,有日本名将中道瞳出演;2008年中美大战,有美国球星洛根·汤姆出演,她也是郎平一手培养出的主攻手;2016中巴大战,有三个巴西队球员出演。所以说,观众看到的不仅仅是表演,也可称得上是真正的比赛过招。
中国女排夺冠观后感评价5但不是因为电影本身。
昨晚六点,《夺冠》在全国上映,短短6个小时的放映时间,它就斩获了 5800万的票房。
从春节到国庆,多次改档,片名也从《中国女排》改成了《夺冠》,我们确实等得太久了。
在我国所有体育项目里,女子排球不是最强的,但它的比赛绝对是最让人揪心的。
每个人多少都会知道几场女排的比赛。尤其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对战俄罗斯队,从注定要输要搏命换赢,那一夜多少人睡不着觉。
有理由相信,这部电影能比任何一部主旋律电影更牵动人心。
但昨晚第一时间冲去电影院看完之后,两个多小时坐下来,虽然我一度落泪,但最后散场心中却有些怅然若失。
我立刻理解了《中国女排》为何改名为《夺冠》,甚至觉得它应该改名为《郎平》。
别误会,我很喜欢郎平,也很喜欢巩俐出演的郎平。除了长相上不可抹除的差距,巩俐已经把自己变成了那个铁汉也有柔情的“铁榔头”。
但既然这不是《郎平传》,我更想看到的是中国女排的郎平,而不是郎平的中国女排。
简而言之,《夺冠》太想讨巧了,所以推了一个最讨巧的人站在前头,使得电影夹带着一股莫名的英雄色彩。
以下内容有剧透!
01
从相当的程度上,我可以理解《夺冠》的这种讨巧的心理。
从女排在1981年拿下第三届日本世界杯的冠军开始,就有太多故事可以述说。夺过的冠、跌过的跟头、闪闪发光的运动员......都太多了。而郎平,确实是戏剧冲突最丰富、知名度最高的那个。
天上一块饼砸下来,能砸到不知多少郎平粉丝。
郎平的女儿白浪,饰演青年郎平
1981年她作为主力出征日本世界杯,1984年随女排拿下洛杉矶奥运会冠军,1986年激流勇退,选择退役去美国留学。此后她在多个国家担任过排球教练,都带出了好成绩。
2005年执教美国国家队,2008年北京奥运会带着她们打败了中国队。几年后郎平又回到中国女排担任总教练,并带领女排拿下了里约奥运会的冠军。
如果真有一部《郎平传》,一定能拍得百转千回。
但《夺冠》毕竟不是《郎平传》,它更应当是一部群像,其中固然有轻有重,但女排精神绝不只是口号,更不是一个人的领悟。
02
电影开场是1978年,青年陈忠和被派到漳州排球训练中心。此时刚刚改革开放, 时任女排教练的“魔鬼”袁伟民,用男排的要求训练着女排。
当时女排背负着把中国国民精神向全世界宣扬的任务——中国人也可以当世界冠军。任务不可谓不重。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看到姑娘们一次次摔倒在地上又爬起来,身上磨破的伤勒紧了再上场的果决,很难不动容。
可是从训练到站上1981年第三届日本世界杯的战场,足足占了全片二分之一的时间,除了郎平,没有一名女排队员拥有姓名。
其中包括扭转了赛局的主力、郎平的好友陈招娣。
这固然有“技术原因”,但目前的处理手段实在是有点简单粗暴,多少让人感到遗憾。
更大的问题从世界杯结束开始。从1981年到2008年,足足27年的时间,其中多场重要赛事,都一笔带过,雅典奥运会也只有短短几秒的镜头。
剧情直接跳到2008年,主场压力下,中国女排输给了美国女排。
这种情况下,镜头没有对准受挫的中国女排,而是把焦点放在了美国教练郎平身上。
说实话,我觉得此刻用来展现“勤学苦练,无所畏惧,顽强拼搏,同甘共苦”女排精神的人,不应该是赢了比赛的郎平,而是输了比赛的女排。
2008年北京奥运会,郎平指导美国女排
如此选择再接下来一个小时的影片中比比皆是。包括郎平在2013年走马上任中国队总教练,比起女排姑娘们的辛勤汗水和高光时刻,更多的刻画郎平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哪怕是赢了比赛,也多亏了郎平用兵如神。
全片基本只选取了和郎平有关女排历史——进入国家队、从替补选为主力、拿下冠军、出国、当美国队教练、中国女排走下坡路很痛苦选择了回国、在她的带领下女排又拿到了奥运冠军。
与郎平无关的成长和历史,都被处理成轻若鸿毛的碎片。
而在中国女排史上举足轻重的陈忠和,全程像是郎平的陪衬,不少人甚至看出了两人的cp。上一次有这种荒.唐感还是看那部突然变成爱情片的《攀登者》。
而选择黄渤饰演陈忠和,也有很强的违和感。哪怕黄渤演技佳,但两人的气质实在是相去甚远。
你很难说服自己劈开腿的黄渤是那个笑面虎。
郎平很强,她对中国女排确实意义非凡,选择她作为串联全片的线索没有问题。但女排不是只有郎平,女排的功劳也不全属于郎平。
当过多地渲染了她的个人情绪,无形中让个人成长压倒了女排的集体成长。
03
那作为郎平个人电影,《夺冠》做好了吗?
很遗憾,也太不好。缺少了对人物成长转变的探索。
大概出于电影本身主题是中国女排的大设定,郎平在退役之后的经历更像是一种流水账的铺陈,虽然什么都有,但什么都不够丰满。
只感觉导演在你眼前晃着一面“这里准备感动”的大旗,你知道应该感动了,但很难。
如果这部电影抛掉包袱,干脆拍成《郎平传》,它会是一部更出彩的作品。
话说回来,虽然我不会给电影《夺冠》打高分,但我还是推荐大家去看。
因为中国女排的比赛真的足以燎原,中国女排的精神真的令人为之喟叹。
它确实是让人热血沸腾的。尤其是两场主要比赛,即便你已经知道结果,还是忍不住为之屏住呼吸,一次次热泪盈眶。
让人惊喜的除了巩俐、白浪的郎平,还有真正中国女排的上阵。朱婷、惠若琪、刘晓彤、曾春蕾、丁霞、龚翔宇、张常宁......或许是本色出演,真情实感一分假没掺,大家的演技都出乎意料的好。
大银幕还原里约奥运淘汰赛,让人仿佛又回到了几年前那个异常炎热的夏天。当时没有人看好落到了“二流”的她们,姑娘们才落地巴西,就被吐槽要回家了。
但中国女排,流血不流泪。绝不是一句空话。
每一场胜利都不是运气,而是她们用生命努力拼搏换来的。女排值得所有人把手掌拍红。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中国女排夺冠观后感评价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