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茶文化的心得体会【精品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茶文化的心得体会 篇一从小到大一直在喝茶,却都是基于简单的生理需求,就像饿了就要吃饭、冷了就要添衣一样,虽然对于茶道一直心向往之,对茶道更丰富的内涵我却基本没有了解,这学期的茶道课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由于报名的人太多,我没有机会亲身实践,但是现场观摩也让我有了很多的体会。
在上课开始时,老师为我们讲解了许多关于茶的知识,包括茶的由来、分布、种类、文化内涵以及和医学、植物学等学科的紧密联系等,丰富了我们对茶的认识。老师还亲自示范泡了一壶茶,并让同学们也尝试了一下,最后让我们一起品他们泡的茶,让我们体会有什么区别。我们发现老师泡的茶无论是色泽还是香味都要更加浓郁,续水后茶的味道也没有减少多少,而同学们泡的茶在色泽和香气上也要差很多。老师告诉我们,茶道与养生一样,强调眼耳鼻舌身的协调,泡茶就像为人处世,不能太过急躁,茶叶也是有灵气的,在加水的时候不能直接加到茶叶上,而应该沿着杯壁加进去,让茶叶在水里翻滚、发散,只有这样才能让茶叶充分“激活”,而同学们往往倒水的时候比较急躁,直接倒到茶叶上把茶叶内部的细胞都给破坏了。老师把为人处世的道理通过茶道向我们阐述,同学们都受到了触动,明白了泡茶同时也是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而接下来的亲身实践更让同学们深刻的领悟到这个道理。
泡茶时需要跪坐、净手、小心动手,这些都强调泡茶时一丝不苟的态度。在现在这个快速的网络社会,每天接受数不尽的信息,受到各种事物的干扰,我们已经很难完全静下心来认真做一件事情,而茶道就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机会。抛开网络,放下手机,和老师、同学一起坐好,互相注视,顿时就有了浓浓的人情味,传统的交往方式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我们身边。插花、焚香、鼻吸口呼,排除一切的杂念,身心也回复到空灵的状态,让我们可以好好体会茶道的深刻内涵。
茶者,饮也;茶道者,饮食处世之道也。为人处世的道理就体现在茶道的每一个细节当中。传递点火器时点火口朝向自己,爱护也;奉茶时放低身子,谦逊也。正襟危坐,一丝不苟,本来就体现着对客人、对朋友的尊重,在看到对方喝到自己亲手泡制的茶时,心情一下好了很多。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奉人香茶,心留温暖。人与人的距离在奉茶的过程中一下子就拉近了。泡茶的过程不仅是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也是加深情谊的过程,茶道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热情、谦逊、友爱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也许这就是几千年来茶道源远流长的秘密之所在吧。
上课的时间很短,只有不到两个小时,而我们学到的东西却很多。心神不定时,泡上一壶好茶,品茶思人,感受情谊的温暖。
茶文化的心得体会 篇二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
茶道,烹茶饮茶的艺术。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茶分六种:红茶、绿茶、黑茶、黄茶、青茶(乌龙茶)和白茶。
茶道,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饮茶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享受。被称为美学宗教,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是承唐宋遗风。
这学期的茶艺茶道课程向我们具体介绍了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花茶的知识,重点学习了绿茶、乌龙茶、花茶的泡制技巧和方法。因为在我的生活里多以矿泉水和饮料,很少用到茶(尤其是乌龙茶和花茶),而且以往我泡茶也只是凭自己的感觉来冲泡,也存在着很多认识上的错误,没能泡出一杯好茶的精髓。而通过这一学期茶艺茶道课程学习,很好的帮助我弥补了这一点不足,使我对茶、对茶艺有了新的认知和体会。现就我个人的茶艺心得总结如下:
一、绿茶是茶艺课程开始后所接触学习的第一种茶。没学习之前,还真的不知道自己以前泡的那些个绿茶都是一种浪费,简直就是茶叶兑开水。我最欣赏绿茶的纯与淳,绿色的芽叶干净清爽、柔淳的茶水清香宁神,能让人卸下一身疲乏,舒缓身心,有种回归自然之感。
二、乌龙茶是我从未接触过的茶类,相较于绿茶和花茶来说,于我是最最陌生的一类。而在乌龙茶的实训中,我担任的是主泡。因为乌龙茶的泡制比较繁琐,使我经常忘记一些步骤,所以它是令我印象最深的一类茶。最后我发现,它是最能锻炼人的心境的一类茶。因为无论时间多么的有限,它还是得按照步骤一步步来,既不能增也绝不可减。就像我们的生活,生活里无论你遇到多少困难,无论困难如何大、如何难以解决,无论所剩时间有多紧迫。事情还是得一件件来,问题还是得一个个解决。所以,浮躁的心难以泡出一杯好的乌龙茶。我觉得乌龙茶的茶盘就是一个缩小的人生,而我们练就的何尝又不是一个张弛有度的人生。
三、花茶“芳香四溢、倍感温馨”是我对花茶最直观的印象。当桌前摆起花茶茶具,无论是清洁茶具、投茶冲泡还是提杯品茗,自始自终都有那么一种如春天般的温暖围绕在心头,让人能有种春日的盎然,无论心情、精神都顿觉美好。由于课程条件有限,在具体泡制时仍旧以绿茶茶叶代替,无法真正体会到花茶那甘甜的茶味儿、融暖的芳香,但我觉得在泡制时,只要我们心中怀以花茶,意入心,心入茶,杯中处处有甘甜,周身处处有花香。花茶的泡制让我学会了感知,感知生命勃发的力量,感知生活里那些温暖的美好。综上所述,这学期茶艺茶道课的学习让我有了不小的收获——泡茶,最贵乎“心”。当然我也深知茶艺并非仅靠一学期的学习就能练就的,所以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继续的练习。同时,希望每一个泡茶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以自己的心入茶,泡茶一杯属于自己的好茶。
茶文化的心得体会 篇三这学期,抱着对茶文化的强烈兴趣,我选修了校选课“中国茶文化”。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对中国茶文化有了更加系统深入的了解。
任课老师运用幻灯片和自身专业知识详实地讲解了茶的文化及分类、茶具的发展、茶艺与茶馆经营。
对我来说,用的就是学习了茶叶的分类以及各类茶的特性。
(一)茶叶根据加工工艺的不同,主要分为六大类:绿茶、红茶、乌龙茶(即青茶)、白茶、黄茶和黑茶。根据季节的不同可以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根据熏花种类的不同分为:素茶和花茶。茶叶的制造程度不同 ……此处隐藏12634个字……代陆羽著《茶经》,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把茶文化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从此吹响茶文化的号角。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拓展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使茶事十分兴旺。
到明、清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品茶图》,文徵明的《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所以简单概括茶文化的历史,可以为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
那现代的茶文化发展如何呢?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份份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二、茶的文化内涵和地位
1)、我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饮料,茶与文化一直结有不解之缘,我们的祖先,在发明茶的栽培和各类茶制法的过程中,还创造出品饮艺术。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它融诗词、书法、琴棋、歌舞、工艺为一体,集哲学、经济、历史、地理、礼教为一堂。综合体现了灿烂的东方文化,它融进了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伦理、思想和文化精髓,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茶文化。
2)、翻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源远流长的中国茶文化无不和民族兴衰,国家的命运密切相连。战乱年代,茶叶生产历经劫难,茶文化黯然失色。改革开放,国运昌盛的年代,茶叶生产如日月中天,茶文化香溢四海,享誉全球,时代沃土滋润着茶叶,芬叶又映衬着色彩斑谰的时代,茶的香郁孕育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精英,茶文化是历史前进车轮的润滑剂,促进时代进步。
茶文化的茶艺,不仅表现社会教养和文明程度的一般文化特征,而且具有表现人们的心态、民族的融和、经济的发展及政治的民主和社会的稳定等特殊功能。传统的中国茶文化不愧是中国历的珍宝,它以其深刻的内涵在中国文化上占有特殊地位。一方面,茶文化的气氛更为浓郁,在陶冶时代的风尚,增强人们的感情,丰富社会生活等方面显示出无穷的魅力,另一方面茶文化日益渗入到政治、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合力。
现代茶艺活动的兴起,更能提高和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起着净化社会心理的作用。紧张生活中的人们在百忙中偷闲,邀三朋四友,围桌而坐,泡茶品饮,水甘茶串香。茶的品饮,已经不单单是为了解渴,更是为了呼朋聚友,增加精神乐趣。
三、茶文化在当代的教育意义
1)、弘扬茶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茶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一个分支,它一方面从中国各民族文化中源源不断吸收精华以壮大其身,另一方面又以回报的方式促进了我文化的进步,使得我国文化更博大精深。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我国茶文化是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社会文明生活中的一束美丽花朵,芬芳而甘醇。以茶为主题的茶艺活动,引发了诗词、歌舞、书画、影视、戏剧等创作,促进叶生产和茶具制造业的发展,更升华为品饮的礼艺和规范,成为一种高雅的艺术时尚。如此博大的茶文化框架,可容纳多少茶叶技艺、科研技术和经济财富?它是数千年中华民族文化智慧的结晶,是东方传统文化的精华。
2)、提倡茶德、净化社会风气。
茶在生活中的地位,由药饮到解渴、发展到品茗,并衍生一系列茶艺活动和特定的思想内涵,经过漫长岁月逐渐形成一种朴素、廉洁、宁静、淡泊、和睦、互敬等茶德精神。因此,茶艺的精神给人们的审美愉悦,最终是对人们的品行道德的一种修炼。人们对茶道精神不断探求,已使茶从具体形质人格化为道德风貌和行为规范。如陆羽在《茶经》是中说:茶对“精行俭德之人”、“为饮最宜”。
四、心得与体会
学茶文化有四个字是体会最深的。茶文化之重不外乎四字,“德”、“和”“廉”、“敬”。而“德”则为其中之一重,司马迁就曾说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在才与德之间,德就放在了首位,由此可知的德之重要。
在茶文化中把德行放在首位是有历史事实为证的。宋徽宗赵佶和清高宗乾隆同样是皇帝,同样是才华横溢,同样是爱茶之人。为何一个国都沦陷,为他国囚犯,更身死他乡,另一个却开创自己的盛世,国力强盛,万国来朝,更流芳百世?我个人认为不外乎一个“德”字!为何?赵佶于在位期间,过分追求奢侈生活,大肆搜刮民财,穷奢极侈,荒_无度,更重用蔡京、童贯、梁师成、等_臣主持朝政,可以说毫无德行可言。结果被金军攻占了汴京,宋徽宗在被押送的途中,受尽了凌辱,囚禁期间,更是受尽精神折磨,最后在靖康二年被金太宗下诏贬为庶人。
而在看看另外一个皇帝,乾隆。他寿高86岁,据说还是得益于茶。虽说是因为茶而得高寿,但是如果没有德行,怎么会获得心灵上的宁静呢?要知道德为健康之本啊。他25岁登极,在位六十年,是中国历执政时间最长、年寿的皇帝。在位期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六次下江南,文治武功兼修。并且当时文化、经济、手工业都是极盛时代,更开创了乾康盛世,确为一代有为之君。两位皇帝的结局反差如此之大,一个德字足以说明一切!
五、茶文化的总结
品茶以养性修德,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像茶文化一样海纳百川,不断吸收吸收古今中外的人类文化精髓,提升自己的社会适应生存能力,促进自身朝着健康、美好的人生方向去发展。努力使自己在一个繁杂、喧闹的社会,面临着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让自己清静下来,思考人生。树立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生态度。在茶的清新与淡雅之中,思考人生、品味人生、享受人生,感受到人生的美好和幸福。即为茶之“清”,清静及清寂,求心境之清寂、宁静。茶之“敬”,能敬能和,对人尊敬,对己谨慎。茶之“真”,真理之真,真知之真,去物欲,不为利害所诱。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茶文化的心得体会【精品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