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七年级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新版多篇)

时间:2025-02-08 08:53:20
七年级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新版多篇)

[寄语]七年级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新版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七年级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 篇一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课,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情,让学生对人生的大话题有所感悟。我设计的这节课是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整个课堂。我采用“激情导入──朗读感知──研读赏析──体验反思”的自主、合作教学模式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下面是本节课的教学实录。

一、课前交流

师:大家好!今天很高兴能和你们共同合作一节课,希望在接下来的四十分钟里,能让老师看到同学们最专注的眼神,听到同学们最独道的见解,感受到同学们最真诚的微笑!好,上课!

(反思:借班上课,课前交流很有必要,既能拉近师生距离,又能让学生对老师的教学风格有一定感知。我是个干净利落的人,所以课前交流简短有力,又充满期待。让学生精神为之一振,进而想要在课堂上好好展示自己。)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家中的经济陷入困境;升入初中以来,你觉得自己比较努力,但成绩总和别人有差距;你很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总是遭到同学的误解……究竟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为大家推荐一篇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相信读后你一定会深受启发。

(生静听,共鸣。)

(师板书课题、作者。)

师:请同学们读出课题及作者。

生:《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反思:导语既要起到导入新课的作用,又要彰显语文教师的素质,还要能抓住学生的心。我就从学生生活的家庭、学校来找他们容易遇到的困难,尽量深入学生内心,触及其灵魂,引起共鸣。)

三、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大声读课文。

师:刚才同学们读书很认真,尤其是读书声音特别洪亮,让我很受感染。读完课文,你能说出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吗?

(生思考,纷纷举手。)

师:你的手举这么高,请你回答。

一生:写“我”一次和好朋友一起去爬悬崖,我被困在悬崖上下不来,小朋友们都走了,只剩下我,我很害怕。后来爸爸帮我一步一步走下悬崖。

师:你说得真好。又完整,语言组织得又有条理。那同学们能复述故事吗?

生:能。

师:刚才那位同学说得已非常好了。那同学们知道复述故事应该注意什么吗?

生:说不上来。

师:(提醒)知道记叙的六要素吗?

生:不知道。

师:(提示)复述事情时,除了说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还要关注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看同学们很迷茫)大家是不是不熟悉,那我们记到书上好吗?

生:好!

(生赶紧批注)

师: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复述故事就是抓住记叙的六要素。

(生边写边读边记。)

(反思:课本只是例子,要通过例子教给学习语文的方法才是根本。当学生不知道复述方法时,我及时告诉他们抓住记叙要素;学生不知道记叙要素时,我就赶紧让他们记下来。记下来之后,应该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复述一次,这一点在课堂上没有落实,有点遗憾。)

四、研读赏析

师:文章写了我的一次冒险和脱险的经历。特别是冒险部分写得很精彩,值得我们品析玩味。请同学们找出写冒险经历的内容。

生:16~22段。

(生很快就找到了。)

师:请大家自由读16到22段,看看文中是如何刻画“我”的?

(生大声读,思考。)

师:我发现这位同学很会读书,边读边划,这种方法太好了。文中是如何刻画“我”的?

一生:通过动作描写刻画的。

师:你能读出用动作描写的句子吗?并找出动词。

一生:读“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用到的动词是“伸、探、踩”。

师:你读得很好,动词找得也很准确。那老师把“探”换成“踩”可以吗?

生:不能换。

一生:“探”那块岩石,可以看出当时我非常害怕。

一生:前面有“小心翼翼地”,用“探”与它照应,很准确。

师:你们说得真好。那读得时候,哪些词语需要重读?自己读读试试。

(生大声读。)

一生:“伸、探、踩”要重读。

师:你读读试试?

该生:很认真得读。

师:重音读得很明显。除了这三个动词外,还有哪些词语需要重读?

生:“小心翼翼”

师:再读读试试。

(生认真读。)

师:文中还用到哪种刻画人物的方法刻画“我”?

生:语言描写。

师:谁来读读?

一生:“我不下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师:你读得太好了。不仅把“我”当时害怕的样子读出来了,甚至都要哭出来了,多么投入!都读读试试。

(生很用心地读。)

师:文中还有对“我”的语言描写,我们再找找。

生:很快就找到了。认真读“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师:“看见了。”虽然我已没有刚才害怕,但并没有完全克服恐惧的心理,还要读出稍微的恐惧。再读一读。

生:又读一遍。

师:文中还有什么描写?

生:心理描写。“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师:边引导边板书。让我们分角色再读这一部分。

生:同桌三人分角色读。

师:哪一组愿意起来展示?

师:大家积极性这么高,你们三个都举手了,就你们来读。

(一小组很认真地读。)

师:她们读得怎么样?谁能评价一下?

一生:她们读得很有感情。

一生:她们读得很投入。

一生:她们读得有多字、掉字的问题。

师:你们评价得很实在。

师:还有哪一组愿意读?

(生纷纷举手。)

师:就你们这一组吧。

(另一组更投入地读。)

(反思:学生品读得已非常精彩,应该在高潮中赶紧过渡到下一环节,我却让学生又分角色读了三遍。读是必要的,但读三遍确实比较多。浪费了很多时间,让下面的环节显得很仓促。)

师:从脱险经历中你受到什么启发?用文中的话怎么说?

……此处隐藏12797个字……现在就去吧!”这里用叹号是因为,同伴们在号召杰利一起去爬悬崖,是一个祈使句。

师:说得挺有道理,还能想得更深吗?

生9:对小伙伴们来说,爬悬崖也是挺不容易的一件事,似乎下了很大的决心。

师:你的意见是这处标点不仅仅是一种呼唤,也反映了说话者当时的心理活动是吗?

(生点头)

其它同学能不能设想一下听话者当时的心态?

生10:我想听到这句话的人肯定惊心动魄。

师:为什么?

生10:课文第四节写着,“我”小时候是一个体弱多病的人,母亲也时时告诫“我”不要去冒险。听到小伙伴们的挑衅当然心惊肉跳。

师(带头鼓掌):非常精彩,看来同学们的潜力是无限的,这样吧,我们小组合作起来,去找另外用感叹号的地方,按刚才的方法去刨根究底,到时交流。

(生自觉分组,热烈讨论)

师:我看大部分小组都已准备妥当,现在能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大家了吗?

生11:老师,我代我们小组的同学说说那句“来呀!”的理解。这是好朋友杰利对我的鼓励,也是一种激将法。让“我”不要做胆小鬼。

师:言下之意?

生11:你不来就是胆小鬼。

(其它同学会意一笑)

生12:我说那句“我来了!”面对他们的挑衅,“我”下了决心,似乎宣称“我不是胆小鬼,虽然体弱多病,但还是很要强的。

师:这个性格也促使我后来战胜因难,爬下了悬崖,对吗?还剩最后一处了,哪一小组的同学来?

生13:我们都觉得这个“再见!”跟平时的招呼没什么区别,因此没什么好说的。

师:是这样的吗?提示一下,你们看这里主要从谁的角度出发,用上叹号的?

(生似有所悟,沉思片刻之后,几个学生举手发言)

生14:如果从听者的角度出发,好象被人抛弃了,所以同伴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听在心里却如雷贯耳。

师:我们把这两个字置换一下,可以怎么说?

生15:你一个人呆着吧!

生16:我们不管你了,你这胆小鬼!

(生哄堂大笑)

生17:我补充一下小亨特当时不仅被抛弃了,还受到了嘲笑,讽刺。

师:当时我再也无法往上爬,在最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小伙伴们却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再见”就离我而去了,以致我又惊又怕地被困在崖上,直到父亲杰利出现为止,这段时间我是完全陷入困境了。

那我后来又是怎样走出困境的呢?

(板书:陷入困境、走出困境)

生18:在父亲的指引下。

师:能再说得具体点吗?

生18:父亲对我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

师:刚才这位同学把父亲的一长段话念给大家听了,能不能概括一点说?

生19:父亲指点我最科学、最可行的方法!

师:概括得很精当,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过父亲刚看到我时说的那句话:“下来吧,孩子,晚饭做好了。”这句话给你什么感觉?

生20:似乎与当时的场景不符。一般人看到儿子身处险境肯定会大呼小叫的,不可能这么平静,但这位父亲那么平静而且还说些无关紧要的话,真是不可思议。

(一语既出,众人哗然)

师:说得很有道理嘛,难道你们还有其它意见?

生21:我认为刚才那位同学的理解不正确,当时父亲如果大呼小叫的话,对我一点好处都没有,反而会增添“我”的恐惧。说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话,也是为了分散“我”的注意力,有助于消除恐惧。

生22:而且从文章看,这位父亲非常懂得教育孩子,他耐心地安慰我,鼓励我,让我凭自已的力量战胜困难。

师(顺着此生的话锋):结果我不但顺利地从悬崖上下来了,而且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同学们,什么时候你会说“我很有成就感?”

生23:自已通过努力,战胜看似无法战胜的困难之后。

师:如果父亲当时不是让“我”自已一步一步走下来的话,“我”会有这么大的收获吗?

生:不会。

师:通过对父亲看似十分平常的语言、动作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位父亲确实十分难得。如果不去细细品味的话就很有可能突略这点。这里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信息,除了先前分析过的标点之外,其实作者的很多语言都值得我们好好赏析。你们还能试着举出几例吗?

(生埋头看书,思考)

生24:老师我发现这里的“啜泣”,用得很好,好像已经不单单是伤心了。

师:那还可作何理解?

生24:他走下悬崖之后的喜极而泣。

生25:他被小伙伴们抛弃了,看到父亲好像要倾诉自已的委屈。

师:历险的余悸,被抛弃的委屈,脱险后的欣悦,当然还有对父亲的感激。开的头不错嘛。继续。

生26:这里的心理活动很真实。刚开始“我下不来”是完全没有信心的,接着“似乎能办到”再到“顿时有了信心”,最后是信心大增。

师:什么东西促使他的心理活动有层次的变化呢?

生26:“我”的处境变化,我的心理也在逐渐地发生着变化。

师:还有另外的地方吗?

(生默不作声)

师(提示):你们看这个“似乎”反映了人物当时怎样的心态?

生27:不敢确定,跃跃欲试,小心翼翼。

师:“我”经历了这件事后,得到的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的是什么?让我们从课文中找到相应语句。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最后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生28:我们碰到任何事情,都要着眼于最初,走一步,再走一步。遇到困难, 不要畏难怯步,而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来,而后,会有战胜困难的快乐。

师:一个小小的感叹号,一个“似乎”,一个“啜泣”已经够我们咀嚼、品味许久了,其实生活中许许多多小事如果你细细去想的话,也能悟出深刻的道理。我们应该学会从生活小事中领悟道理的本领。这篇文章作者仔细地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他从爬悬崖这样一件小事,告诉我们要勇于面对困难,踏踏实实克服困难的道理,采用的是什么写作手法?

生29:以小见大。

师:不错,这种以小见大,以事寓理,对作者来说,这本身就是一种“于细微之处见精神“的写作手法。

课文我们今天就学到这里,同学们不妨回忆一下,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谁还说过类似的话?

生(齐背):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而已矣。”

师:作者在57年前学到的这个经验令他终身难忘,对我们同学来说肯定也是受益非浅。但同学们能否再进一步思考一下,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除了要有信心,有脚踏实地的精神之外,还需要些什么?

今天就把这个问题作为本节课的课堂练习完成,写在课堂练笔本上。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七年级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新版多篇)范文。

《七年级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新版多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