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语】袁隆平院士的事迹(新版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袁隆平人物事迹 篇一袁隆平1930年出生于北平(北京的旧称),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工作。
水稻是湖南主要农作物。1966年,袁隆平在《科学通报》上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正式提出通过培育水稻“三系”(即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雄性不育恢复系),以“三系”配套的方法来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设想与思路,由此拉开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
1996年,中国农业农村部提出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通过形态改良和杂交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成功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不断刷新亩产产量。目前,超级稻计划的五期目标已经全部完成,分别是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
“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是袁隆平一生的梦想。前者是他真实的梦境,他曾梦见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稻穗下乘凉。这一梦想随着不断高产的超级稻逐渐成为现实。后者是希望超级稻走出国门,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近年来,袁隆平虽然年事已高,但一直坚守在科研一线。记者曾多次在长沙与袁隆平面对面采访,老人每次都表示要向更高产的育种目标进军,“不从事杂交水稻,我的生活就没有意义了。”
袁隆平1981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二十余项国内国际大奖。
袁隆平人物事迹 篇二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杰出的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50年来,他将全部精力倾注在杂交水稻事业上,践行了他“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宗旨,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生产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先后荣获国家发明特等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20多项国际国内奖励,并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你们年轻人没有经历过饥荒,不知道粮食的重要性,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袁隆平曾在采访里,提到自己研究水稻的初心。
记得在小学的时候就听到了袁隆平这个名字,那时候我们只知道,他是“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他的故事似乎没有在我幼小的心灵激荡起太大的波澜,也许出生在80、90、00年代的我们,没有经历过闹饥荒,不能深刻体会粮食的重要性,更不知道袁隆平研究出杂交水稻意味着什么。当我走进隆平优鲜,当我看了那一本《袁隆平传》,我被这位老人的精神所折服。他为国家水稻科研工作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心系国家、人民,他的杂交水稻科研成果为中国乃至许多其他国家解决了粮食问题,巴基斯坦人民盛赞袁老是“终结饥饿的人”。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袁隆平是由我国现代妇产科泰斗林巧稚亲手接生的,所以他与福建厦门早在出生的时候便结下了渊源。他出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所以他经历了中国最灰暗的一段时光。少年的他就因战争的原因,跟着父母颠沛流离,四处避难。他的童年是在山城重庆度过的,小时候的袁隆平就是个喜欢思考、探索生命奥秘的孩子,他有一颗好奇、淳朴的心,他喜欢土地、喜欢植物,所以之后他选择学农也是从小的一种情怀。
袁隆平把自己比喻为一颗种子,种子选择了孕育它的土地。既然是种子撒在哪里都会生根发芽。他放弃了从军的资格,选择到最艰苦、偏远的安江农校去当一名教师,艰苦的生活条件和恶劣的环境并没有击退这个在城市里生活的年轻教师,反而培养了他安贫乐道,不惧困苦的坚韧精神。在安江农校任教期间,他一边给孩子们传播知识,一边研究关于“植物遗传学”,这为他之后研究杂交水稻打下了基础。
然而真正让袁隆平把自己的热爱的事情变成一种使命和担当是在20世纪60年代,他目睹了饥荒年代惨痛的一幕,那一段凝固的历史成了袁隆平前进道路上的最大动力,他向着威胁人类的“饥饿恶魔”发起了挑战。他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他敢于质疑西方权威专家提出的论点“水稻杂交无优势”,所以,当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研究课题时,遭到了某些权威学者的反对和嘲笑,但是袁隆平一心只放在他的研究上,他知道只有他成功了,才是回击他们最有力的话语。
袁隆平为此专门去拜访了北京农业大学著名教授、著名遗传学家鲍文奎,他对袁隆平说:“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工作,是洞悉生命的本质,推动生命进程的事业,也是培植人类文明的事业,从事这样的事业是生命是价值所在。”这一番话给了袁隆平很大的激励,他带着满满的感动和热情回到了自己的研究工作中去。
1968年开始,袁隆平利用我过海南岛冬春季有利的气候条件,每年都到三亚南红农场进行杂交稻的育种和制种。六年来,他和他的弟子们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的常规水稻,与最初找到的不育株及其后代进行了3000多个测定和回交试验,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品种。尽管连续几年来,杂交水稻研究进展缓慢,但是袁隆平无怨无悔,不急不躁,心无旁骛地继续他的杂交水稻研究工作。
经过重新调整研究方案,又经过了无数次的试验,终于在1970年11月成功地研制了杂交水稻“败野”。他就像西天取经的唐僧,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了“真经”。在此之前,他曾无数次梦见在稻穗下乘凉的情景,那么的惬意,然而这一切梦想成真了,袁隆平坚持不懈的精神真是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1981年获得唯一一个特等发明奖
他在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是获得世界级奖项最多的中国科学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日本的“越光国际水稻奖”、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特等发明奖获得者、英国的“农学与营养奖”、美国的“拯救饥饿奖”、“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章”亚洲唯一获得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6-1987年度科学奖、“何梁何利基金生物学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他获得的荣誉不计其数,然而他始终保持着宁静、淡泊的心境,专注在他的水稻研究工作中。
袁隆平已经实现了两个个伟大的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水稻亩产超过1000公斤,保障粮食的安全和健康,是他的第一个梦想;让杂交水稻走出中国国门、走向世界,为全人类解决饥饿问题,是他的第二个梦想。年逾九旬的他,仍然为实现他的第三个梦想而努力,那就是用8年的时间拓荒1亿亩盐碱地,让耐盐碱水稻亩产值达到300公斤。
在平常,他只穿几十块钱的衣服。记者问他:真的假的?袁老回答:真的。还有一件比这个还漂亮一点,也是35块,在海南岛买的。最近一次穿比较贵的西装,是为了领取共和国功勋奖。
就是这样一生朴实无华的他,在知乎上还有人质疑:“袁隆平是否被过誉了?”
有个扎心的回答是这样的 ……此处隐藏4028个字……酣睡。
您听到了吗?千万人的送行队伍中,人们一遍又一遍呼唤着您的名字。袁爷爷,一路走好!愿您禾下乘凉,梦里稻香满园……
袁隆平的事迹 篇八袁隆平爷爷他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杂交水稻研究中,他把价值连城的珍贵稻种毫无保留地奉献献给全人类,使亿万饥肠辕辘的人从此吃饱,吃好,他做出了世界级的贡献,享有世界级的声誉。
袁隆平爷爷91年的人生每一年时光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去了解,袁爷爷是一个风趣丝幽默且平易近人的一位老人家,他心忧天下,造福人类,自强不息,淡泊名利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去学习,袁隆平爷爷曾说过"人心浮躁了,就难以看清事情的本来面目”这句话用在我们身上再合适不过了,我们出生在一个好时代,不愁吃不愁穿,不曾体验过挨饿受冻的日子,物质上容易得到满足,但是精神上却得不到满足,人也容易浮躁,然而老辈的人虽然物质上较为匿乏,但是精神上却是丰富的,他们的内心也是无比纯粹的。
再次向袁隆平爷爷致敬,西沉了就不再升起,划过天空就不再回来,但是您的光荣奇迹将会被一代一代的传下去。
袁隆平人物事迹 篇九当今,农学院的老师只会“纸上谈兵”,学农的学生不会下田种地的情况并不罕见。很多冠以硕士、博士、教授、博导名头的学者,缺乏对常识、对社会、对国情的起码了解,满足于做一些外文翻译和文字堆砌工作,偏激固执,信口开河,做了很多对社会发展并无多少益处的“空头学问”。而袁隆平恰恰相反,他是田野里的科学家,田野就是他的实验室。“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这句袁隆平的名言足以让很多埋在故纸堆里的“学问家”感到羞愧。实验室和电脑前的工作,袁隆平认为也重要,但最重要的是“顶着太阳,趟着泥水,下田”。袁隆平告诫弟子:“书本里种不出超级稻,电脑里也敲不出超级稻,任何一项科研成果,都来自于深入细致的实干!”袁隆平用他的行动说明,知识分子只有走出书斋,走进社会;走出书本,走进实践;走出自我,走进人民,才能在科学与生活的田野上大有作为。
袁隆平不是因循守旧、盲从的科学家。在强调自主创新的今天,中国科学界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盲目跟风、盗版抄袭、低水平重复成为中国科学界整体上缺乏创造性成果的硬伤所在。袁隆平曾说,硬要说杂交水稻的成功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其中的“第一秘诀”就是不囿于现存结论的创新思维。在袁隆平所处的年代,水稻方面的鸿儒大家有很多,但他们不敢也无法突破前人,最终没有产生什么创新性成果。而袁隆平作为一名普通中专教师,却对“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的“金科玉律”提出质疑,根据实践提出了相反的设想,开始了独辟蹊径的研究。“不迷信,不迷信书本,科学研究要敢于质疑,勇于创新”,袁隆平认为这是一名科学家的重要素质。鼓励科学家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特别要让年轻人勇于实践、敢于超越,应该成为我们今后科技创新努力的方向之一。
当今学界,浮躁、浮夸之风盛行,门派成见根深蒂固,为了评职称、快出名,不少人甚至不惜剽窃,一些单位仍然论资排辈盛行。这些都阻碍了科学的发展、理论的创新以及中国整体科技实力的提升。而袁隆平是中国科学界一个难得的帅才,他不是一枝独秀,而是用自己的火炬点燃了一片火炬。在他的带领下,中国形成了一支高质量的杂交水稻的人才梯队。上世纪,他曾把自己发现的野生稻资料无私地提供给各地的科研机构,从而大大推进了杂交水稻在全国的研究。他还把政府拨给的数千万元资金奉献出来,组织起全国的协作单位共同研究、共同分享。袁隆平的学生邓华凤根据老师的思路,历经两年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的设想变成现实。报奖时,邓华凤想在名单上把袁隆平排在第一的位置,袁隆平却坚称,不排第一、不排名,他本人不参与评奖,充分表现出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广阔胸怀。
发掘和弘扬袁隆平的精神价值,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今天具有重要意义。每一位科研工作者、每一位知识分子都应该以袁隆平为榜样,耐住寂寞,集中精神,在自主创新的征途上奋力向前!
关于袁隆平先进事迹 篇十袁隆平生于1930年9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曾成功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化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奖”,在国际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此外,他还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粮农组织等多次国际奖励。
他培育的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每年增产的稻谷相当于每年解决6000万人的吃饭问题。有人说,袁隆平院士是一座精神富矿,怎么挖掘都有收获,他还是一个多面体,每个侧面都值得大家学习。是啊,如今,全国人民都在向袁隆平学习,学习他为国为民为事业不畏艰难、勇于付出的献身精神,学习他勇于追求真理、不迷信权威、不因循守旧、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学习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勤奋进取的务实精神,学习他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学习他谦逊淳朴的人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些精神不是随便说说的,翻开那本中国感动世界,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立体真切的展现在脑海里的,就是真实的袁隆平。袁隆平早在考大学之前,他就立志做一个农业科学家,西南农学院正是我们这位现今的农业科学家的诞生之地。也许是童年及青少年时期经历的战火与生活的艰辛让他能够立下这样的志向吧。大学毕业后,他响应国家的号召,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只有心怀大志,目标坚定的人,才会不畏惧苦,不害怕难!在20世纪60年代,在那饥荒的年代里,袁隆平目睹了那些惨痛的一幕幕,那一段凝固的历史成为袁隆平前进道路上的动力。从此,他立志使我国农民摆脱贫困,立志向饥饿挑战。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可以说袁隆平在青年时期就知道了,这也成就他一生的大业,更造福了亿万的人民。
所以,要做怎样的人?我想应该就是要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吧!只有有了崇高的理想,才会有崇高的人格。所以,当我们今天学习袁隆平那么的美好的品质的时候,我们知道,那个汗霜满衣,皮肤黝黑的人,展示给我们的却是人格的光芒。
七十几岁高龄的袁老,他会告诉你:日思夜梦的东西变成现实是兴的事。“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这是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博士提出的质疑。袁隆平的头脑中始终装着一个坚定的答案:我们中国人自己养活自己。袁老还会告诉你他衷心希望杂交水稻这一成果不但能增强我们中国依靠自己力量解决吃饭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将为全人类战胜饥饿做出更大的贡献。在袁隆平的带领下,通过大家努力,杂交水稻目前已在越南、印度大面积种植,增产十分明显;在菲律宾、巴基斯坦等国的开发工作进展也很顺利。
袁隆平现在一定很高兴,因为他自青年时期的理想到现在的目标,不论多苦多难,都已经成为了现实!看完全部的袁隆平传,我们知道他的高兴,不是因为身上的各种光环,而是因为他给了中国人自己养活自己的梦。
学习袁隆平精神,就要作一个有价值的人!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袁隆平院士的事迹(新版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