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精品多篇】

时间:2025-01-01 07:35:39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精品多篇】

寄语: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精品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篇一

据《史记》记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长期拘留,关押在北海(今贝加尔湖)苦寒地带多年。之后,汉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匈奴单于却谎称苏武已死。与苏武一同出使匈奴的常惠秘密地见到了汉使者,告诉苏武并没有死,并让他对单于说:汉天子在上林苑打猎,射到一只鸿雁,雁足上系着一块帛书,上面说苏武在一大泽中。这样,匈奴单于再也无法诡称苏武已死,只得把他放归汉朝。民间还流传一个故事是:唐朝薛平贵远征在外,王宝钏苦守寒窑十数年矢志不移。一日,王宝钏正挑野菜,忽闻空中鸿雁连声呼唤,遂请求代为传书于平贵夫郎,然一时难寻笔墨,情急之下,撕下罗裙,咬破指尖,写下血泪书信,倾诉对感情忠贞和盼望夫妻团圆的情绪。由于这些故事的流传并成为千古佳话,因此,鸿雁也就成了邮使的美称。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篇二

旗语

在15-16世纪的200年间,舰队司令靠发炮或扬帆作训令,指挥属下的舰只。1777年,英国的美洲舰队司令豪上将印了一本信号手册,成为第一个编写信号书的人。之后海军上将波帕姆爵士用一些旗子作"速记"字母,创立了一套完整的旗语字母。1805年,纳尔逊勋爵指挥特拉法加之役时,在阵亡前发出的最后信号是波帕姆旗语第16号:"驶近敌人,近距离作战。"

1817年,英国海军马利埃特上校编出第一本国际承认的信号码。舫海信号旗共有40面,包括26面字母旗,10面数字旗,3面代用旗和1面回答旗。旗的形状各异:有燕尾形、长方形、梯形、三角形等。旗的色彩和图案也各不相同。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篇三

信猴传信

在尼日利亚贝喀萨地区,人们用猴子送信。人们将母猴和子猴分别关在两地,并时常将母猴带去寻找子猴,使母猴认得路线。当人们需要通信时,将信装在竹筒里绑在母猴身上,放它出去寻找子猴,母猴总能将信送到目的地。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篇四

鸿雁传书

“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据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鞮侯单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19年后,汉昭帝继位,汉凶和好,结为姻亲。汉朝使节来凶,要求放苏武回去,但单于不肯,却又说不出口,便谎称苏武已经死去。之后,汉昭帝又派使节到匈奴,和苏武一齐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透过禁卒的帮忙,在一天晚上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的状况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着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汉使听后十分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单于听后大为惊奇,却又无法抵赖,只好把苏武放回。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篇五

信号旗

船上使用信号旗通信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旗号通信的。优点是十分简便,因此,即使当今现代通信技术相当发达,这种简易的通信方式仍被保留下来,成为近程通信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进行旗号通信时,能够把信号旗单独或组合起来使用,表示不同的好处。通常悬挂单面旗表示最紧急、最重要或最常用的资料。例如,悬挂A字母旗,表示"我船下面有潜水员,请慢速远离我船";悬挂O字母旗,表示"有人落水";悬挂W字母旗,表示"我船需要医疗援助"等等。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篇六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是来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殷即商代,亦称殷商。殷的故都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清光绪年间,在此掘得龟甲兽骨,上刻文字,后称甲骨文。甲骨文中记载着殷商盘庚年代(公元前1400年左右),边戌向天子报告军情的记述,有“来鼓”二宇。经考证,“来鼓”即类似这天的侦察通信兵。在古书《待经》中,也有“简书”的记载,‘简书”就是用兽骨刻上文字,由通信兵传递的官府紧急文书。“简书”出于殷末周初(公元前12世纪一11世纪),这也就是邮驿的前身。

邮驿与烽火台通信,都源于奴隶制国家在政治和军事方应对通信的需要。据历史记载,在两千七百年前的周幽王时代,就有了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方法。关于烽火通信有个叫“千金一笑”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说:周幽王有个爱妃褒姒,她虽长得很美,但轻易不肯一笑。为此,周幽王使出了个赏格:“谁要能叫娘娘一笑,就赏他一千斤金子”(当时把铜叫金子)。于是有人想出了一个点起烽火戏诸侯的办法,想换取娘娘一笑,一天傍晚,周幽王带着爱妃褒姒登上城楼,命令四下点起烽火。临近的诸侯看到了烽火,以为西戎(当时西方的一个部族)来犯,便领兵赶到城下救援,但见灯火辉煌,鼓乐喧天。一打听才知是周幽王为了取乐于娘娘而干的荒唐事儿,各诺侯敢怒不敢言,只好气愤地收兵回营。袭姐见状,果然淡然一笑。但事隔不久,西戎果真来犯,虽然点起了烽火,却无援兵赶到。原先各诸侯以为周幽王又是故技重演。结果被西戎攻下城堡,杀了周幽王,从此灭了四周。这个历史故事不仅仅仅生动的描绘了当时利用烽火台通信的状况,同时也告戒后人,不企是什么人和什么时候,都不能拿通信当儿戏。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篇七

递信息的故事

与此相类似的还有“青鸟传书”的神话。据说西方女神西王母曾给汉武帝写信,而传书的使者是一只青鸟。它把信一向送到汉宫承华殿前。从此,青鸟也成为通信使者的另一代称。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的《无题》诗,后两句就借“青鸟传书”的典故,寄托自己期望与亲人通信和见面的情绪:“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还有一个“鲤鱼传书”的故事,也发生在汉朝。有一首汉乐府诗是这样写的:“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长相思,下言加餐饭。”意思是说,有远方来客,送给诗人一对鲤鱼,叫儿子剖开鲤鱼烹食,却发现鱼腹中有一尺长的帛书。书信上讲的是劝对方多加餐饭,同时作者也表达了长久思念之情。这就是“鲤鱼传书”的典故。其实,这故事的源流还更久远。早在商朝末年,当姜太公在渭水边垂钓的时候,他就曾捕获一条鲤鱼,鱼肚里有一封信,信中预告他以后将被封在某地。之后他辅助周武王打天下成功,果真被封在那里。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篇八

快马传书

代将所有的公文和书信的机构总称为“递”,并出现了“急递铺”。急递的驿骑马领上系有铜铃,在道上奔驰时,白天鸣铃,夜间举火,撞死人不负责。铺铺换马,数铺换人,风雨无阻,昼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将领岳飞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从前线强迫召回临安,这类金牌就是急递铺传递的金字牌,内含十万火急之意。

古时候。人们修筑高高的烽火台。当发现敌人入侵时,便立即点燃烽火台上的柴草,利用冒火的烽烟,来传递敌情信息,召集x队前来援助。之后,人们又发现了骑马传送信息的方法,在全国各地设置很多驿站,有专门的人接力传递信件,这样,能够骑着马把信息传送到很远的地方。再以后,人们又发明了用旗语、灯光传递信息的方法。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篇九

竹信

早在公元968年,中国便发明了一种叫"竹信"(Thumtsein)的东西,它被认为是这天电话的雏形。欧洲对于远距离传送声音的研究,却始于17世纪。1796年,休斯提出了用话筒接力传送语音信息的办法。虽然这种方法不太切合实际,但他赐给这种通信方式的一个名字--Telephone(电话),却一向延用至今。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篇十

黄耳传书

信鸽传书,大家都比较熟悉,因为此刻还有信鸽协会,并常常举办长距离的信鸽飞行比赛。信鸽在长途飞行中不会迷路,源于它所特有的一种功能,即能够透过感受磁力与纬度来辨别方向。

信鸽传书确切的开始时间,此刻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早在唐代,信鸽传书就已经很普遍了。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有“传书鸽”的记载:“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九龄目为飞奴,时人无不爱讶。”张九龄是唐朝政治家和诗人,他不但用信鸽来传递书信,还给信鸽起了一个秀丽的名字——“飞奴”。此后的宋、元、明、清诸朝,信鸽传书一向在人们的通信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精品多篇】范文。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精品多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