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机械效率教学设计精品多篇

时间:2024-11-13 15:54:15
机械效率教学设计精品多篇[本文共15097字]

[摘要]机械效率教学设计精品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机械效率的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利用斜面拉物体时,有用功与总功的计算方法,会计算斜面的机械效率。

2.会测定斜面的机械效率,并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的实验方法进行探究实验。

3.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和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从生活实际出发,培养探究物理学的有关知识的兴趣以及深入认识事物的能力。

2.亲身经历测量斜面机械效率的过程,通过参与探究影响斜面的机械效率因素的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并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学会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具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

2.通过探究活动,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实验教具】

学生用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刻度尺、木板斜面、毛巾、玻璃、带钩的方木块、长方体铁块、砝码。

老师用实验器材:器材同上。

软件:Flash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工人往高处搬重物时,一般会用什么方法?

生:用木板搭成一个斜面,把重的东西推上去或拉上去。

师:为什么这么做呢?

生:因为斜面可以省力。

师:斜面这种省力的机械,在生活中有许多运用,同学们都见过哪些斜面?

生:盘山公路就是一个大斜面。(大屏幕)

师:还有吗?

生:我们骑自行车上坡时,走S形路线会更容易一些。也是利用了斜面可以省力。

师:这盘山公路像不像S形?

师:桥梁的引桥也是一个斜面,而且桥面越高,引桥也越长。(大屏幕)

师:既然使用斜面可以省力,那能不能省功呢?

生:不能。因为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师:说得很好。实际上使用任何机械都会不可避免的做一些额外功,这样使得有用功总是小于总功,有用功占总功的百分比就是机械效率,我们用它来描述利用机械做功的效率,那么斜面的机械效率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它的省力情况与它的机械效率有什么关系吗?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提出问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师:我们利用斜面做功时,目的是把物体抬到一定高度处。我们不把它竖起提升,而是沿着斜面把它拉上去,这是为了省力。演示:请看这里,沿斜面拉物体时,什么是有用功?什么是总功?如何计算斜面的机械效率?

生:克服物体重力所做的功是有用功,拉力所做的功是总功。

师:我们需要哪些测量仪器?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呢?

生:需要弹簧测力计和刻度尺。要测出物体重力,斜面高度,拉力,斜面长度。

斜面的机械效率:(大屏幕)

师:你们准备怎样测量拉力的大小?

生:用弹簧测力计钩住物体,沿斜面匀速向上拉,读出测力计的示数即为拉力的大小。

师:知道了如何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了,同学们猜想一下,斜面的机械效率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进行猜想:

生:斜面的机械效率可能与斜面的高度、斜面长度、倾斜程度、斜面坡度、斜面粗糙程度、所拉物体重力有关。(大屏幕)

师:能说说你们的猜想依据吗?

生:我觉得可能与斜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斜面越粗糙,克服摩擦力所做的额外功就越多,机械效率越低。

师:有道理。摩擦是影响机械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摩擦力越大,做的额外功就越多,机械效率就越低。

生:我觉得可能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关,斜面的倾斜程度越大,把物体提升得也越高,机械效率就越高。

生:我认为可能与斜面的坡度有关。坡度越大,斜面的机械效率越高。

生:我觉得可能与物体的重力有关,物体越重,所以机械效率高(或越低)。

生:我认为可能与斜面的长度有关,斜面越长,克服摩擦力所做的额外功也越多,机械效率就越低。

生:我认为可能与物体对斜面的压力有关,压力越大,机械效率越低(或越高)。

生:我认为可能与斜面的高度有关,斜面越高,做的有用功就越多,机械效率越高。

师:很不错,同学们猜想了这么多因素,而且说得有理有据。我们能不能把这些因素中相类似的因素合并合并,把问题简化一下呢?谁来说?

生:我觉得斜面的坡度与斜面的倾斜程度可以合并。

师:坡度与倾斜程度是不是一个意思呀?

生:我觉得物体对斜面的压力与物体的重力可以合并。

师:物体越重,对斜面的压力也越大,那我们把它们合并为重力,因为压力不太好测量。

生:我认为斜面的高度与斜面的长度也都可以合并为斜面的倾斜程度,因为固定高度,只改变长度或固定长度只改变高度都相当于改变了斜面的倾斜程度,效果是一样的。

师:说得有道理,你能来演示给我们看看吗?

生:演示并解说。把斜面长度固定,只改变斜面高度,斜面的倾斜程度变了;把斜面高度固定,只改变斜面的长度,斜面的倾斜程度也变了。这两种方法达到的效果是一样的。

师:这两种方法都改变了斜面的倾斜程度。但哪一种方法更简便?

生:固定高度,改变斜面的长度更简便。

师:按照同学们的讨论结果,进行合并后,影响斜面的机械效率的因素有几个?

生:斜面的倾斜程度、斜面的粗糙程度、物体重力。(大屏幕)

3.设计方案:

师:要证明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实验,因为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在做实验之前,我们必须先设计好实验方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实验有条不紊的进行。

师:当一个物理量与几个因素有关,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进行探究呢?

生:控制变量法。

师:当一个量与多个因素有关,在探究其中一个因素时,我们要控制其它的因素一定,这就是控制变量法。由于探究的因素较多,我们的时间也有限,所以各小组的同学只能就其中一个你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来进行探究,各小组讨论一下,我来分分组,同时请各小组组长来领取实验报告单。把你们的设计方案写下来,画出实验的图例和实验表格。

生设计实验,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给与帮助。

4.展示交流结果:

生1:在探究斜面机械效率与斜面倾斜程度的关系时,控制斜面的粗糙程度和物体重力一定,改变斜面的倾斜程度。分别就较缓、较陡、最陡做三次。 ……此处隐藏11360个字……提上去,还要对桶和动滑轮做功;另外绳和滑轮之间还有摩擦,也需要做功。

师:我们的目的是把砂子运上楼,所以把100N重的砂子运到6m高的楼上,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必须做的功,这是有用的功。用滑轮组将砂子运上去,在完成运砂子的同时,还不得不对桶和动滑轮也做了功,此外还要克服各种摩擦做功,这部分对砂子提上楼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是额外功。

板书:

(一)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有用功:在工作时,对人们有用的功。

额外功:在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的和。

二、引入机械效率

1.实验;把动滑能重G=6N的砝码提高到h=0.2m的高度时,的拉力为多少?

②通过动滑轮组所做的有用功、总功。

2.讨论与分析

(1)有没有一种简单机械只做有用功,不做额外功?

(没有)

(2)使用不同的简单机械做功,完成相同的有用功时,所做的总功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不同)(这说明额外功不同)

(3)额外功在总功中占的比例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

(越少越好)

师:一定的总功中,额外功少意味着什么?

生:有用功多。

师:在使用机械时我们最关心的是所做的这些总功中,有用功究竟占了多少。为此我们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叫做机械效率。

板书:

(二)机械效率的定义

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

板书:

(三)机械效率的公式:

练习:

1.计算课本例题中起重机的。机械效率。

2.计算学生分组实验中所用的简单机械效率。

师:由计算结果推知。

板书:

(四)机械效率η是个百分数,一定小于100%,没有单位。

三、小结

师:以上我们讨论了机械的效率,其实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效率”的含义很广泛。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效率问题。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现代化的社会,是讲效率的社会,时时、事事、处处都要求高效率,以尽可能少的消耗去取得尽可能多的效益。我们在学习中,也应注意学习的效率,特别是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效率,这是我们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方法。

机械效率的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学习组装滑轮组,掌握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方法。

2、能进行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计算。

3、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观察、思维等能力,增强团结合作精神。

重点难点

1、滑轮组的绕线组装,

2、重物上升的距离和绳子自由端所通过距离的测定。理解S与h的关系。

3、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实验器材

1个定滑轮和1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2个定滑轮和2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刻度尺,钩码(或重物),弹簧测力计,铁架台,铁夹,细绳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什么叫机械效率?计算公式?

为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总功,为此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每个量怎样测量?

二、预习提问

1、实验目的;

2、实验原理;

3、实验步骤。

三、实验指导

1、在实验中,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测量应该在工作过程中进行。在测量中,弹簧测力计应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必须在拉动中读数。为了避免实验时顾此失彼,同一实验组的同学要分工合作。

2、钩码上升高度的测量,可先量出钩码到

桌面(或铁架座面)的距离h1,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后,再量出钩码到桌面(或铁架面)的距离h2那么h2-h1就是钩码升高的高度h 。为了测量和计算方便,钩码前后的高度h1、h2最好是整数。

3、弹簧测力计通过距离的测量,可以仿照测量钩码提升高度h的方法进行,或者事先在细绳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做个带色的记号,再拉弹簧测力计,量出记号到细绳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的距离,这就是弹簧测力计通过的距离s 。

4、在实验中要求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地记录测得的数据,不能凑数。实验结束,要整理仪器,并放回原处。

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复习和预习情况,导入新课。

启发实验

回顾已学知识,明确实验内容,了解实验器材、实验目的、实验步骤以及实验中的注意事项,为动手实验做准备。

四、强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安排实验分工

四人小组成员好分工:一人负责操作,一人负责测量,一人负责记录,一人负责观察、指挥。

安排实验

学生“各尽其职”,相互合作,学会合作学习。

五、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实验记录并分析数据

1、分组实验:要实事求是地记录所测得的数据。不能凑数,更不允许自己不动手实验,不记数据而抄袭他人实验数据和结果。

2、数据分析:

①由于W总总是大于W有用,所以η<1;

②从实验可见,不同的滑轮组,η的值一般不同;

③在实验中,对于已经组合好的滑轮组,只要用尺测出了钩码上升的高度h,数出承担重物的绳子的段数n,弹簧测力计上升的高度就可以算出来,即s=nh。

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实验记录;教师巡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在全班讲解。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观察、动手、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尊重科学的态度,掌握实验方法。

能通过实验数据做简单的分析。

六、学生实验情况小结

总结实验中的优缺点,及时纠正。

七、习题和实验探究(内容见《实验报告》)

1、习题讲解:(略)

2、实验探索:

①即使没有刻度尺,h和s可以不测出具体的数值,因为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与重物上升的高度h的比值为:s:h=n,n是承担重物的绳子的段数,再结合测得的重力G、拉力F就可以计算出η。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可表示为:

②同一滑轮组,机械效率并非是固定的,η的值随滑轮组所提升的重物的质量的增大而增大。

③用不同的滑轮组来提升同一重物,越省力的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低。

④为了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一般采用的主要方法是:A.减小动滑轮的质量;B.减小整个装置的摩擦。

分析、讨论,对知识再探索。

提高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拓广学生的视野和实验内容。体会“发展与创造”的乐趣。实验创新

八、实验设计或改进建议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发现实验中存在的不足和缺点,根据实际,提出实验设计的方案或实验改进建议。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机械效率教学设计精品多篇范文。

《机械效率教学设计精品多篇[本文共15097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